(一)福建茶叶史话
由于“花茶”是属于再加工茶类,是用茶加上花窨制而成的,所以必须简述一下福建茶叶栽培历史,才能较全面地理解福建花茶的历史渊源,并进一步理解“福建茉莉花茶”的历史渊源。福建产茶历史悠久,可以上溯到1200多年以前。唐朝陆羽《茶经》(758年)中就有“福州之方山”产茶的记载。古代产茶,“唐称阳羡,宋推建安”,入明则“武夷最胜”。及至晚清,福建名茶辈出,加以“八闽高山茶芽嫩,闽江两岸茉莉香”。名茶香花,相互为用,福建乃成为我国“茉莉花茶”的发祥地和主产区。福建的茶叶有史可查者,始于唐代,当时闽茶已列为贡品,驰誉中原。据明朝万历《福州府志》(15731620年)说,福州所属各县也无不产茶,只是以“方山茶”和“鼓山茶”最为著名。闽方山,即闽侯县的方山(今称“五虎山”),位于今闽侯县尚干镇,以遥望山形端方如几而得名,而侧看山形分以五只猛虎,故又名“五虎山”。唐朝李肇《国史补》及《唐书•地理志》都记载,福州有“方山之露芽”。又,宋朝梁克冢《三山志》中记述了这样一段茶话:¨厝宪宗兀和I司(806—820年),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,赐之茶。怀恽奏法:‘此茶不及方山茶佳。,则方山茶得名久矣。”说明福州“方山露芽”茶早在唐代就已经闻名遐迩了。《三山志》还记载了当时福州与产茶有关的地名:“旧闽县尉厅名‘茶园馆,县
东十五里,有‘茶园山”亦名‘石鳖山”出茶。球场山亭记有‘芳茗原,(唐刺史裴次元《辟球场二十咏》之一),今瓯冶山。”.关于鼓山“半岩茶”的记载,见于周亮工的《闽小记•鼓山茶》。周亮工认为:
“鼓山半岩茶,色、香、风味,当为闽中第一,不让虎丘、龙井也。”明朝邓原岳有鼓山半岩茶诗云:“雨后新茶及早收,山泉石鼎试瓷瓯,谁知屴尉峰头产,胜却天池与虎丘。”(另尉为鼓山绝顶峰)另据吴觉农教授考证,五代•毛文锡《茶谱》所说“福州柏岩极佳”;《茶谱通考》认为,与建州的北苑先春、龙焙并列的福州柏岩茶,就是鼓山的“半岩茶”。宋、元以后,由于北苑、武夷茶的声名鹊起,福州茶名声被淹,但至明、清时期,福州又成为重要产茶区。《闽产录异》一书收录的名茶产地有“侯官之水西、凤岗、九峰山、林洋、华峰、长箕岭,长乐之蟹谷,福清之灵石,永福之名山室、方广岩,连江之美肇、石门,皆产佳茗。”清代以后,福州成为我国最主要的“茉莉花茶”产区,国内三大茶市之一,世界著名的运茶商埠。
(二)闽东茶叶史话
闽东历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闽越族先民在此劳动生息。三国时期,吴国在闽东境内三沙湾设立“温麻船屯”建造海船。晋大康三年(282年),始设温麻县,为闽东境内最早建立的县,隶属晋安郡(今福州)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撤温麻县并人原丰县。据乾隆《福宁府志》载:“葛仙翁,即洪也。字容父,晋时人。尝修炼于洪山(今霞浦),故名……栖于霍洞天(今宁德)。今山中有丹炉、丹灶在焉,岩前又有葛陂龙湫。”又据《霞浦县志》记载,清朝道光举人黄钟泽有“或云曩日稚川子,于兹结尾烧丹铅。典午迄今过千载,药炉茶鼎犹流传”的诗句。可见,当时黄钟泽游览葛洪山时,见到了晋代道士葛洪炼丹留下的药炉和茶鼎。葛洪(284—364年),晋代道教理论家、医学家、炼丹家,江苏丹阳句容人。他曾在闽东的温麻县葛洪山、霍童等地炼丹作药。他把茶叶经过蒸熟研末,掺人有药料的矿物质、草
药等一起炼成丹丸。为了炼丹需要,他从江苏、浙江南迁时把江浙一带的茶种和种茶技术传播到闽东。从闽东近代出土文物中也证实了闽东于晋代已有茶树种植与制茶了。至今在福鼎太姥山、宁德霍童、虎贝等地仍有高大的野生茶树。绿茶,亦称“不发酵茶”。制作时不经发酵,干叶、汤色、茶底均为绿色的茶。
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,如周代的“巴岛贡茶”。经杀青、揉捻或不揉捻、干燥而成。根据杀青方式和最终干燥方式的不同,分为“炒青绿茶”、“烘青绿茶”、“晒青绿茶”和“蒸青绿茶”4类,还有介于前二者之间的“半烘炒绿茶”。优质的绿茶加上上等的茉莉花,通过高超的窨制技术,窨制而成的“茉莉花茶”,必定是上品,也就是说优质的福建绿茶为创造优质的福建“茉莉花茶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而闽东的优质绿茶则不少,已知有50个多品种,诸如“天山腊面茶”、“天山芽茶”、“天山毫芽”,等等。现择优介绍一种“天山绿茶”如下:“天山绿茶”,1982年在全国第一次名茶评选会上,以色泽润绿、汤色明绿、叶底嫩绿的“三绿”美称和“高香、味浓、色翠、耐泡”四大特点而被评为全国名茶,并先后5次位居全省绿茶的榜首。“天山绿茶”是产于福建宁德西乡中天山一带的烘青绿茶。据《宁德县志》.载:“天山绿茶在宋代为团饼茶,元、明产制茶饼供礼品和祭祀之用。”清朝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所产“芽茶”被列为贡品。明、清以后以制炒青绿茶为主。后为适应花茶生产需要改制烘青绿茶。采摘一芽二三叶,经杀青、揉捻、烘干而制成。为窨制花茶的优良原料。大部分集中在宁德,窨制“茉莉花茶”后运销海内外。
(三)绿茶制作史话
绿茶是中国茶中历史最久、产区最广、产量最丰、品种最多的一种茶类。早在唐朝陆羽《茶经》中就已详述了绿茶的加工工艺和产地、土壤、环境对绿茶品质形成的影响。福建是我国绿茶的重要产区之一。绿茶品质按加工方法分为炒青、烘青、蒸青和晒青4种;按其外形可分为扁形茶、剑形茶、雀舌形茶、螺旋形茶、卷曲形茶、针形茶、月牙形茶、条形茶、圆形茶、片形茶、兰花形茶和菊花形茶等数种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饮茶消费的需要,制茶技术也得到了发展。从原始野生茶树,直到唐、宋作为普遍饮料,经过了复杂的变改,开始生煮羹饮,继而晒干收藏。到了魏代(220一260年),制茶作饼烘干;到了唐代,茶叶成为普遍饮料,为了消除茶饼的青气味,发明了蒸青制法而制成团茶,茶味有了改进,是绿茶制法的开端。陆羽《茶经•三之造》载:“晴,采之。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”这是绿茶最古老制法,即鲜叶于晴天采回后,先经蒸青,捣碎制饼穿孑L,贯穿烘干收藏。到了宋代,制法又获得改进,分蒸茶、榨茶、研茶、造茶、过黄、烘茶等工序。即茶芽采摘后,浸泡水中,然后蒸青,蒸后用冷水清洗,并很快冷却,保持绿色不变,冷却先用小榨去水,再用大榨压去茶汁,加水研细,加入香料,放在模圈内压造,最后烘干。宋宣和年间(1119—1125年)改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,不再加香料,保持了固有的香味。到了元代,蒸青团茶逐渐淘汰,蒸青散茶大为发展。蒸青散茶是蒸后不揉、不拍,直接烘干,饮用时也不碾成碎末,而是整叶冲泡。到了明代,更发明了炒青制法,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特有香味,而且制法简单省工,是制茶技术的大变革,使绿茶品质显著提高。以后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种绿茶,包括窨制“茉莉花茶”最佳的烘青绿茶。
老侯手机和微信:13859366756(长按复制加微信)本文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