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人痴迷于茶,也沉醉于花香。于是乎,遂在举国上下引发了一场香茶热。在众多的香花中,茉莉花以清悠素雅闻名遐尔,由它窨制成的“茉莉花茶”更是芳馥了千年的时光,特别是产于福州的茉莉花茶以淡雅鲜灵之姿,成为中国茉莉花茶中的翘楚。
福州茉莉花茶最早载于北宋词人柳永的《满庭芳·茉莉》:“浸沉水,多情化作,杯底暗香流。”北宋时,福建、广东一带的茉莉花就闻名全国,有张邦基《闽广茉莉说》记载:“闽广多异花,悉清芬郁烈,而茉莉为众花之冠”。茉莉花种植的勃兴,自然也就带动了茉莉花茶的兴起。至南宋,茉莉花茶已是寻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佳饮,词人施岳在其《步月》一词里颇为详细地写了茉莉花茶从采花、焙制到泡饮的过程。历元入明,茉莉花的种植已有较大的规模,徐煳所著的《茗谭》云:“闽人多以茉莉之属,浸水瀹茶”。万惟擅在词《一丛花》中赞美茉莉花茶“茶瓯一滴更堪尝,气味胜兰浆。”
由于福州独特的亚热带温润的气候以及依山傍水的闽江口地理优势,加上花农丰富的种植茉莉花经验和完美的窨制工艺,福州茉莉花茶汲尽天地精华,融合了花的韵味和茶的质朴,亦如一颗芬芳的种子,在饮茶之风的吹拂下,传遍福建、传遍中国、传遍世界,就如同那首脍炙人口的民谣《茉莉花》一样,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。
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福州的酷暑季,却也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最佳时节,“美丽中国·寻找福建最美茶乡”福州行的摄影师们顶着高温烈日,走进沁人心脾的千亩茉莉花茶园,体验采花人的快乐和艰辛;在馥郁芳醇的制茶车间里,见证一泡泡纯正福州茉莉花茶的诞生。
鼓山半岩茶
一座干净而古老的茶园
天气清朗,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如棉絮般的洁白云朵。抬头望天,很是养眼。我们乘车前往鼓山参观大名鼎鼎的半岩茶园。在山中的感觉明显要比城市里舒服,下车的时候没有柏油路面传递来的灼热感,没有一阵阵伴随着汽车尾气袭来的热浪,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树荫、夹杂着植物与泥土芳香的空气和夏日里欢悦的蝉鸣。
我们乘坐游览车“徜徉”在蜿蜒的林荫小道上,两旁的树木参天,枝叶繁茂,看得出树龄年代的久远,岩壑清幽。摩崖题刻处处可见,偶有亭台楼阁闪过,古韵盎然。俯看三两正在行走的僧人,同行的人都面露艳羡之色,生活修行于此,与林木鸟语为伴确是一件美事。游览车驶到山崖边,摄影师纷纷要求下车取景。没有山木崖壁的遮挡,可以俯瞰山下,视线开阔,密匝的树木交叠成一片,没有任何间隙,起伏之感就像绿色的云海,看起来壮阔而富有蓬勃感。
继续前行一段路,便到了鼓山半岩茶园的入口处。我们下车开始沿着被枯叶掩盖着的陡峭山坡向上爬行。从目前已发现的文字记载来看,鼓山产名茶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。根据唐代陆羽《茶经》和唐代李肇《唐国史补》(806-820年)等历史资料记载:“柏岩茶。又名半岩茶,产于福州鼓山。”鼓山茶的历史延续时间很长,到明清时期,一些士族与寺僧往来密切,进一步推动了鼓山茶的发展,现存的文句就有“鼓山半岩茶,色香风味,当为闽中第一,不让虎丘龙井”。
穿过高大掩映的树林,我们来到一片开阔的坡地,这便是鼓山半岩茶园的所在地。这里海拔400多米,恰好是鼓山半山腰,地势陡峭,种茶的先民们在平滑的山坡上凿出层层阶梯状的平地,并用石块砌成
墙面巩固水土,茶农们把茶树种在开垦出来的每一层阶梯的平地上,整座茶园看上去依着岩壁而建,层级明显,这可能是半岩茶之名的来历。站在茶园的最低处向上望不到顶端,只能看到茶树的翠绿与蓝天连成一线。此刻状似棉花糖的白云布满蓝天。就像从天空垂下柔软的珠帘衬在茶园之上,引人浮想联翩。在恍惚之间,有些摄影师已经登到茶园高处拍摄,每一个层阶刚好是半个人身长的高度,可以看到茶树扎根的土壤,土质松软,上面覆盖的枯草干叶,可以为土壤增加养分,茶树生长得很好,叶片翠嫩油亮,摘一叶放进嘴里,并没有强烈的苦涩感,淡淡青草香,回甘生津,顿时神清气爽。
同行的茶叶专家介绍说,这里的植被保留良好,雾气多,少有阳光直接照射,而且土壤相当肥沃,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。鼓山半岩茶生在鼓山岩层或丛荫之中。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,故味清色淡而芳香。因产量不多,过去或作贡品,或为高官显贵享用。
老侯手机和微信:13859366756(长按复制加微信)本文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